哈维中文学校 史静梅 李 欣
通过文化比较拉近美国孩子与中文的距离。克服生长在美国的孩子们对中文的陌生感。引导出孩子们的同感,从而激发学习中文的兴趣和主动性。心理学著作在关于“思维过程”方面的论述指出。“比较是思想上把各种对象和现象加以对比,确定它们的相同点、不同点及其关系,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。” 人们学习知识、感知事物的过程,也是比较存在的过程。对于不同的知识或观念,人们总是首先在大脑中进行分析、比较、决定取舍,然后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,进而获得新知识、形成新观念。如阿尔特巴赫所说:“比较是一种有用的工具,但它是一种需要运用审慎思考与分析来使用的工具。”
一、国旗,国歌,国徽比较
国歌,国旗和国徽,是一个国家的尊严和象征;在美国每天早晨上课之前,孩子们都会用右手摸着自己的心,庄严地宣誓:“我效忠于美国国旗 … …”所以,每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孩子,最熟悉的就是美国国旗,国歌和国徽。
了解了孩子们这一学校生活经验后,当新一班小孩子走进教室坐定后,我们就给他们放中国国歌,问他们:谁知道这是什么音乐?也许时值北京奥运会刚闭幕,两个班,53个6至8岁的小朋友中,竟分别有四,五个人骄傲地知道这是《中国国歌》有两位还情不自禁地唱起来;我们又给他们放美国国歌,我们提的是同样的问题:谁知道这是什么音乐?这时,所有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举手,我们让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:美国国歌。就在孩子们兴奋起来的时候,他们发现中国和美国都有国歌。增强孩子们的印象,找出她们相似之处,如中美两国的国徽,国旗都象征着国家的团结和统一;中国国歌和美国国歌都很激昂,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国歌,都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国家独立,不受外来国家统治而写的。相似的版图面积,相同的北半球,相同的一年四季,和不相同的人口特点。让孩子们初步对他们不熟悉的中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。我们的目的,就是通过比较用孩子们熟悉的文化知识去对将要学习的文化知识,产生亲切感;尽量消除他们对中文的陌生感。为他们学习中文留下“先入为主”的印象。
二、节日的比较。劳动节,国庆节,新年及日历的比较
开学一周,就赶上了美国的9月1日劳动节放假,孩子们都知道 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是美国的劳动节。我们就告诉他们:中国人也有劳动节,这一天他们也放假。但不是9月1日;而是每年的5月1日。今年9月14日是中国的“中秋节”。大多数孩子都知道“中秋节”时吃月饼。我们就告诉同学们:中国人不但用公历也用农历‘阴历’。而美国只用公历。公历和农历相差一个月左右。今年公历的9月14日,是农历的8月15日。还有中国人祖祖辈辈过的新年都是农历一月一日,所以中国人的新年,要比美国人的新年晚一个月左右。另外,韩国、日本等国历史上也用中国的农历,他们也过“中秋”、“新年”和中国相同。所以美国人,又称我们的“新年”叫“亚洲新年”。同时,也让孩子们理解美国人叫我们“亚洲人”并不仅仅因为我们都来自亚洲,也不仅仅因为我们都是黄皮肤,还因为我们有相同的文化传承。这样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古代历史的灿烂文明。为自己能学中文而感到自豪。
上了一个月课后,到了10月1日,我们又告诉孩子们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;美国的国庆节是哪天?孩子们纷纷说:“是7月4日,就象劳动节,中国和美国不同。”他们不但会比较了,而且会举一反三了。
三、从《小猫钓鱼》中的生字“哥,弟”到中美称呼的比较
我们学到《小猫钓鱼》时,遇到两个生字,“哥”“弟”。我们没有直接去讲:“哥,弟”的意思;而是先比较中国人和美国人称呼的不同习惯:中国人不直呼其名为礼貌。中国人几千年来,一直讲究“长幼有序”和“孝”。在中国,较长辈的人和年龄较大的人受到年龄较小的人的尊重。这体现在年龄较小的人不可直呼年龄较大人的名字,而叫称呼;年龄大的人可直呼年龄小的人名字。女儿,儿子要孝敬爸爸,妈妈;爸爸,妈妈要孝敬爷爷,奶奶。晚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,也叫称呼。晚辈要无条件地听长辈的话;反过来,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字;就是同一辈的“兄弟姐妹”也要“长幼有序”。哥哥,就要象哥哥;姐姐,就要象姐姐。他们的为人处事既是弟弟和妹妹的楷模,也是爸爸和妈妈的好助手,所以也受到弟弟,妹妹的尊敬和爸爸,妈妈的重视。特别是家里的第一个儿子或女儿会直接受到爷爷,奶奶的特别疼爱,受到爸爸,妈妈的特别教育,因为一旦家庭有了变故,他们就得帮父母挣钱养家或直接顶门立户成为家长。所以,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岁月,中国人一直把“哥哥”“弟弟”“姐姐”“妹妹”分得很清楚;这也是中文里有“哥”“弟”之分。弟弟,妹妹也要叫他们称呼,不可以叫哥哥,姐姐的名字。弟弟,妹妹要听从哥哥,姐姐的话。因此,中国人喜欢冲大辈儿;也喜欢以老买老。相反,美国文化中没有“哥,弟”之分;都叫“Brother”。也没有“姐,妹”之分;都叫“Sister”。因为美国人不喜欢自己年龄大,年轻人会受到欢迎;特别是女性更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。问成年女性的年龄在中国是出于礼貌,年龄较小的人惟恐自己对长姐失礼;在美国就是太没礼貌了!怎么会问这样没礼貌的问题?而关系较亲近的人都喜欢别人直呼其名,或叫他们的昵称;在学校,老师最不喜欢亚洲人叫他们“老师”。总是纠正亚洲学生:“叫我Jenint!”而在亚洲长大的成年人,直呼老师的名字,开始总是叫不出口。因为在亚洲历史上老师也是同样受社会尊重的人,不可以直呼其名的。
比较了中国和美国的不同称呼习惯;我们再来认识“哥,弟”这两个生字。孩子们就很容易理解,也容易区分和记住。下一次课听写这两个字时,他们绝大多数人都写对了,没有混淆的。
四、生活习俗的比较《狐狸和乌鸦》
中国,美国对乌鸦的不同态度,在对孩子们进行文化比较的同时,让孩子们明白,人的成功或失败,聪明才智不是绝对的决定因素,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培养才是成功的关键;
我们学习到《狐狸和乌鸦》,先领着孩子们读一遍课文,了解故事情节后;用中国,美国不同文化对乌鸦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作为本课的“导语”。目的是让学生们理解,乌鸦上了狐狸的当,并不是乌鸦太笨,脑子不聪明;而是乌鸦心理素质和性格方面的原因:她太过于喜欢别人赞美了。
我们告诉孩子们,中国人不喜欢听乌鸦的叫声,认为听到乌鸦的叫声,一天的运气就会很糟!而中国人喜欢一种长得很象乌鸦的另一种鸟“喜鹊”。因为喜鹊不但比乌鸦会搭房子,而且叫声很好听。中国人看到喜鹊听到它的叫声,会认为,它给你带来喜讯。会有好运气!然后我们把乌鸦和喜鹊的照片给孩子们看比较它们的异同;我们在美国,没见到过喜鹊;但发现美国人很喜欢乌鸦。他们认为乌鸦很聪明能干。乌鸦也和人们同处一所。住在马里兰每天都会看到乌鸦听到乌鸦鸣叫。美国人认为乌鸦聪明能干,是有科学依据的;乌鸦不但创造了《乌鸦喝水》的奇迹。它们也会趁人不在,打开层层迭迭包裹着的食物,美美地偷吃一顿。它们还会嘴里叼着核桃高高地站在公路上的电线上(给孩子们看照片),等有汽车开过来,它就会抛下核桃,等汽车把核桃压碎,开过去;它就会飞下去吃核桃仁儿。(孩子们都很惊奇!)我们又告诉孩子们,在寒冷大加拿大,乌鸦发现明亮的路灯很温暖,是睡觉休息的好地方。可这太阳能控制的路灯到了太阳出来,就不亮了。也就不温暖了;乌鸦就用乌黑的身体,盖住路灯上接收太阳光的小孔。让路灯又以为是黑夜来临,重新明亮;它就又可以趴在路灯上取暖。这时的孩子们都为乌鸦的聪明能干而逗得哈哈大笑!然后,我们抓紧机会问:乌鸦笨不笨?“不笨!是它喜欢听好话。”孩子们大声回答。我们说:对!做人决不能象乌鸦那样过于喜欢别人赞美。没有了清醒的头脑,就会做错事。
五、同一课文故事《小猫钓鱼》,不同版本的比较,扩大孩子们的视野,培养孩子们灵活领会故事的主题思想;为后面的复述故事,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打下伏笔;
在我们学习完故事《小猫钓鱼》后。我们就找来不同版本的《小猫钓鱼》的故事和不同年代的电影,动画片给孩子们阅读和欣赏。最高兴的是我们找到了1952年中国电影局,上海电影制片厂方明导演,舒秀纹配音的《小猫钓鱼》,我还告诉他们:你们的妈妈和奶奶以前看的就是这个《小猫钓鱼》动画片。尽管它是黑白的又远离孩子,孩子们仍然看得很认真;因为他们很愿意随影片一起体验自己妈妈和奶奶的童年,它又离孩子们很近。我们让孩子们比较这些故事的人物,情节的异同;认识不同的年代的说话和发音都有一些变化;让他们自己体验不同人讲的故事;不同年代的电影,动画片为什么主题是相同的?这就是中国文化一代传一代的特点。源远流长,生生不息,不同的人,用不同的方式,在讲一个相同主题的故事。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教材是从大海一样的中国文化中选来的一个故事。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话,讲学过的故事,试着跳到这个海里游一游。他们就再也不会感到“Chinese”远离自己了。
我们讲《植物妈妈有办法》时,做了多媒体课件,给孩子们展示比较了各种植物种子不同的离开妈妈的方法。我们感到这篇课文,具有科普性,对于六,七岁的孩子们来说较难。为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,同时也加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。我们要求孩子们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植物。说一说它的种子是什么样的?它靠什么办法“告别妈妈,四海为家”的?(要求下一节课要拿图片站在前面,给大家演讲)孩子们准备得很认真,演讲得也很成功。这件作业,使很多孩子产生了强烈的成就感。有两个好动的孩子演讲成功后,上课再也不和小朋友小声说话了。
六、自己的生活感受和《白菜的故事》中的动物生活宗旨的比较;让孩子们自己认识到“只有自己种,才有吃不完的白菜。”
在我们从中国成长的六十年代的人中,我们的少年时期,给我们的世界观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学会了辩证地认识事物,和辩证地去处理工作。我们选用比较教学法,也是源于辩证地认识中国和美国的优秀文化。在我们六十年代人的生活经验中,大部分人少年,童年,或青年都有过到艰苦农村生活的经验;这段生活经验可以说使我们受益一生!“只有自己种,才有吃不完的白菜。”是我们这一代人,人生的根本原则。它教会我们笑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!它能让我们永远认真地过好每一天。
当我们和孩子来到了老山羊家,我们就和小白兔一起熟练地种起了白菜。我们把少年学的农业知识,和美国孩子在家帮大人重花种菜的经验,以及老山羊,和小白兔,小灰兔的生活融为一体。我们又做了白菜成长过程的多媒体课件;又给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人培育出白菜,白菜曾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珍贵的菜肴,鲁迅在《滕野先生》中褒奖的“胶菜”即是山东青岛的著名特产,当年的“胶菜”物以稀为贵,运到南方被商家用红头绳系住菜根招摇销售。现代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对大白菜钟爱有加,我们给孩子们看他的《辣椒白菜》图,他题词:“牡丹为花之王,荔枝为果之先,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,何也?”从此,大白菜得到了 “菜中之王”的美名,象征纯洁的白菜常是中国的艺术家雕刻,绘画的主题。我们还把收藏在台湾故宫的,瑾妃的嫁妆“翠玉白菜”的照片和当代中国的羊脂玉雕白菜的照片给孩子们看。让他们体会中国老百姓的大白菜情结。
通过比较,孩子们深切的感受到:“只有自己种,才有吃不完的白菜。”一些孩子表示愿意学小白兔,回家帮妈妈做事;不学小灰兔,“什么也不做。”甚至有的孩子告诉我,我妈妈的朋友送给我们的菜,过几天就吃完了;我和妈妈一起种的菜吃完了,还会长出新的菜。
七、中文和英语相关语法的比较
中文语法,和英语语法不完全对应;用解读英语语法的办法,会让孩子们走进迷宫。对语法困惑。在给低年级的孩子们讲语法的时候,我们只是用和英语相关的词解释“名词”“动词”“形容词”“主语”“谓语”“宾语”。如果用中国老师讲语法的方法,小孩子们容易掌握。我们发现有些英语不好的中文老师带出的学生,反而比英语好的老师带的学生病句少。所以我们强调不是所有的语法逻辑都可以在英语里找到对应的东西;孩子们学中文的同时,就要学着用中文思考。孔子学院的崔建新教授,在给我们教师培训时就明确指出:“把”字句,“被”动句在中文里很重要。而英语里就没有“把”字句。
八、中文和英语的标点符号的比较
记得有一次,我们的同事上课,给孩子们教拼音。她在黑板上认真地画了四线格,领着孩子一笔一画地写拼音字母。孩子掌握不好位置,一位家长在课堂上指责老师:你画两行,三条线就行了。英语学校美国老师就画三条线。这位善良的老师迟疑了一下,很为难。我当时正在这个教室帮忙,看到这种情况,就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说:“您对老师有不同意见,我们下课讨论;现在老师教的是汉语拼音,按要求就要画四线格。汉语拼音不等于英语字母,不能画三条线;就象英语不等于法语;它们虽相近,但各自有自己不同的内涵。”也许这件事对我的刺激较大;所以,我很在意不让孩子们在家长的误导下把不同种语言的相似之处混淆。
英语的标点符号中,有些是和中文一样的,如 , “” : ! ?等 。 但我们教学中通过比较要强调它们的不同之处,特别是使用率最高的“。”,不然他们的造句永远点着英语的(period)。
九、汉语量词与英文用法比较
中文的量词是汉语多种类型词中的一种,运用非常普遍,大约有500多个量词。除了表“量”以外,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习惯搭配。正确认识量词;准确翻译汉语量词,在教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。 英语中没有像汉语这样的“量词”分类,但有类似的用法和修辞结构,如quantitive determinatives(量词限定词),portative(量词),quantifiers(量词)。它们之间有相同之处,但更多的是差异。
例如,教材中的词句,“一去二三里”、“左一片(耳朵),右一片(耳朵)”; 其中的“一”和“二”是数词;“里”和“片”是量词。这里数量词的用法在中文和英文文字中是相似的。但是,中文里的量词用法远不是这么简单。中文里说“一只羊”、“一条牛”、“一头猪”,这里的量词各不相同,但意思差不多。而在英语中却没有。量词的复杂用法,常常使孩子们感到难于掌握。我们在量词的教学过程中,采用先给学生们做一些汉语量词与英文用法的比较,然后引导学生们和老师一起说出大量的量词。例如“条”,我们把许多性质不同、但形状大约都窄而长的物体都以“条”计量。例如一条河;一条路;一条水渠;一条隧道;一条船;一条围巾;一条毛毯;一条裤子;一条裙子;一条黄瓜;一条丝瓜;;一条绳索;一条项链;一条鞭子;一条辫子;一条蛇;一条鱼;一条尾巴,……等等。目的是让学生们在学这个量词时能与形状窄而长的物体联想起来,以利学会“条”这个量词。当然也有例外,有同学就说“一条铅笔”。这时我们就告诉同学。并非所有条形的物体都用量词“条”。像铅笔就得说“一支铅笔”,这是习惯搭配。另外,也有把量词“条”用在其它的名词中;比如,一条建议;一条规定;一条纪律;一条指令;一条法律;……等等。这种灵活多变的用法,是语言的特性,只有多学,多记,积少成多才能学好中文的量词。
十、一,二年级学过的形近字,同音字的比较,达到巩固生字生词的目的 这是所有教中文的老师都常用的最有效的办法。
幸好一二年级孩子们学的字不太多,我们都了如指掌。所以每当孩子们学一个新字,我们就可以随口把他们学过的同音字(饣 石 十),形近字(亠 宀 冖 穴)复习比较一遍;既有利于孩子们辨别区分,又增强了记忆。时间久了他们自己都会比较一番。
十一、同班同学造句,书写的横向比较,达到取长补短,共同提高的目的
有的老师和家长认为:在美国学中文。孩子们能认字就行了,会不会写无所谓。会认字将来能打字就行了。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,我们常常发现如果听写几十个字他们都会写,如“睡”“吃”字。拿起书都会读。但造句时用到“睡觉”,他们就都会问:老师,睡,怎么写?吃,怎么写?同一个字,他们又都不会写了;我们认为,写字也是童子功好。如果一旦掌握,一生受益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改变了我们教材上要求的:造句(可以请家长记下),凡是我们班上的学生,都必须在完成写生字后,自己亲自写造句。不会的字家长可以告诉他,但必须自己写。不可以家长代写。每周我们都会花时间在班里把全班上次作业中造的句子,读出来和全班同学分享。遇到精彩的句子,当即点评,引导孩子们向他学习。我们认为一,二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标志就是在日常生活中,能用学过的词,说出精彩的句子;遇到病句也给全班同学讲明,错在那里?同学们最兴奋的就是我们当着全班人读他们的造句。
大约第四册快学完的时候,有家长开始来学校告诉我们,说他们的孩子很喜欢写字。我们于是在班里进行了个小调查:大约85%的孩子喜欢写中文;10%的孩子不讨厌写中文,也不喜欢;5%的孩子不喜欢写中文。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孩子喜欢写中文呢?因为在一开始上课时,我们并没给孩子先讲字怎么写?我们先让他们了解了中国后,用欣赏教学法给他们讲了汉字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。欣赏教学的目的,就在于培养学生对汉字的兴趣,陶冶学生对汉字的感情,使他们在写生字的时候,能够享受书写的乐趣。欣赏教学最高目的,能切实可行,使学生对汉字书写的情感,意志和理智,透过各种行为表现出来。换句话:我们骄傲地告诉我们班的学生,现在美国学中文的孩子很多。但象我们班这样会写汉字的不多。象我们班的同学,想写什么?就能写出什么句子的。更不多了!能写中文的孩子少,那就说明我们的本领大。我们就是这样给他们自信!让他们自豪!让他们喜欢书写汉字,写好汉字。每一节课,我们都会选出写的认真工整的生字,展示给全班同学看。用书写的横向比较,达到取长补短,共同提高的目的。孩子们常常告诉我们:我妈妈说我写得字,很好。
当然,要求学生写好汉字,我们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。老师不但不能说错别字,不能写错笔顺,而且要一笔一划地示范给孩子,怎么写?怎么把握间架结构?老师写的字让孩子们信服,他们自然就会按你的要求去写。
十二、中国和美国学习环境的比较,让孩子们理解中国小朋友的生活;达到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
教材中课文和课外阅读里涉及到的,和美国孩子们生活不同的因素,要比较。让孩子们理解中国小朋友的生活;达到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。比如教材中课文和课外阅读中的远离美国孩子们生活的因素:《捞月亮》《井底的青蛙》里的“井是用来干什么的?”。美国的孩子们只熟悉水管和饮水机;而中国除了城市里有自来水外,广大农村人的饮水仍然离不开“井”。当代影星章子怡的成名作《我的父亲母亲》就是讲述的发生在“井”和“学校”之间的故事。《毛毛数牛》里的“毛毛为什么和他的牛可以在路上走?”美国的孩子只知道“鹿”会出没在公路上。在中国毛毛可以骑在牛背上在路上走?要给他们解释一下说不定会让孩子们感到更有趣。《美丽的公鸡》《我家两只鸡》里的“公鸡怎么催人早起?”美国的孩子只熟悉鸡是用来吃的。他们在农场也许会看到几只鸡。我相信带他们去农场的大人,也许很难想起自己的孩子还不知道:在中国人的生活中,鸡还有更大的智力功能。《整天唱歌的蝈蝈》里的“蝈蝈是什么?”美国人喜欢养宠物,特别是“狗”。但喜欢养“蝈蝈”的,肯定没中国人多。一般的中国百姓,不知道蝈蝈唱歌的很少。《埋蛇的孩子》里的“孙叔敖长大以后,为人们做了什么好事?”他是春秋时期楚国人。后人称他为楚相。他的最大好事就是辅助庄王振兴楚国,兴修水利,造福人民。他主持兴建的历史上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“芍坡”,比秦国的“都江堰”还早二百到三百多年。《铁棒磨成针》里的“铁棒是什么?针是什么?上课的时候,李白怎么能从教室溜到外面小河边玩?”中国的幼儿,在幼儿园时,老师会教他们“缝纽扣,洗手绢,洗袜子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”有的女孩,还会和大人学绣花。因此,大多用过针。我曾调查过,美国生长的两个班的四十多个孩子,只有两个孩子见过针,知道针的用途;也难怪,这里的孩子既不用穿缝补过的衣服;也不用自己洗袜子。说到铁棒,谁都说不知道是什么?有何用途?中国古代书塾和美国的公立小学,相差得也太多了。这些也许不重要,也许不影响识字;但无论如何,有的时候老师多说一句话,也许就会多打开孩子们心灵的一扇窗。
我想现在大家已明白,我们就是昨天晚上郑教授说的那种钻牛角尖的老师;不同的是:我们的学生不但分得清助词“的,地,得”而且也喜欢中文学习。多年的海外教学实践和琢磨,让我们感到海外低年级中文教学这一块,非常有琢磨头。低年级是孩子中文学习成长的基础阶段。基础的正确牢固与否,关系到建筑的质量好坏和抗震强度的大小。
我们的原则就是在教学中,给幼儿心里种下“爱”的种子。“爱”谁?爱中国文化!爱学中文!我们每节课的举手投足都关系到十年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!
本文于2008年12月在芝加哥召开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第七届年会上研讨发表,其教学方法,和作者的教学理念,深受《马立平中文教材》的编著马立平博士本人的认可和好评。
相关网页连接:
相关图片连接:
没有评论 :
发表评论